生命是短暂的,却又是多彩的。对于大多数人说百年人生,真正属于自己的也不过四十个年华而已。前二十年,不属于自己是因为我们还小,也许过的天真烂漫,但却未必懂得生活。后二十年不属于自己,那是因为年老体弱的我们虽然已经明了沧桑的变幻,但许多事也已然力不从心。我所说的人生只有八十载,对我来说,能不能活到那个岁数还是个定数。我也不奢望长命百岁,因为那最后二十年是由“孝”铺成的。也许是我现在仍一无是处,没有太多的渴望就没有太多的奢求,对生命没有那么多的贪恋。

眷恋着我所关心的人,依偎在那份感觉下自我的活着,那就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最理想化的生活方式。当然,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不会、也不可能去颓废,因为我还有梦想。还有一些人值得我去奋斗,去展现自身的价值,过上舒适的生活。那样对于他们也不会造成多大的负担,无论是从心里上还是在现实上。所以我必须好好的活者,但对于生命本身,说句实话,对我而言,六十便足矣。也许伟人可以使他的一生都熠熠生辉,可那样的人毕竟寥寥无几。太多老年人暮年的凄惨景象让我有些许的畏惧衰老,不能自食其力的生活,是一种等价付出后的享受,还是生命无奈的号角声呢?我不知道该怎样确切的回答,虽然这不是我目前所需要思考的。对于一个八零末的人来讲,这样的思绪完全可以避免。因为现在我们正处在人生的巅峰时期,需要的仅仅是激情、信心和动力。用我们的双手去努力奋斗,开创属于我们八零后的生活。而不是望着一些社会现象去杞人忧天抑或嫉世愤俗,我们可以去改变并且我们有能力去改变。因为我们相信自己,相信这个世界。

“生”和“死”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可是好好享受其中的过程却总有那么些人望尘莫及。从呱呱坠地到撒手人寰,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该去做些什么,又该怎样去做呢?这是一个值得沉思片刻的问题。虽然我们平凡,但我们并不卑微。我们也想在历史的沙滩上留下一个脚印,哪怕它瞬间就被海浪拭去。好歹它可以印证这我们曾经的存在、价值,会有那么几个人记得我们。这样的人生也许就会有些许的起色和意义,会让我们知道来到这个世上的责任,所扮演角色的作用。从而更好的活出自己,拥有的也必然会很多。这不仅仅限制于物质上的,更多是精神层次的追求。如果一个人总是把眼光停留在物质享受从而来评判一个人过的好坏,我想纸醉金迷的生活未必在他们心中能称的上是一种幸福。人,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。会有多少人理解满足,从而真正懂得满足的含义呢?

我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,对于生命除了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外,其他什么也不懂。在生命的轮回中,看到了老者的一一离去和新生命的降生。在这样的循环里慢慢懂的了一些道理:一些人一旦消失了,他就是消失了。任凭你有多么不舍或者多少的怨恨,他都消失了。那份复杂的感觉会慢慢的转化思念,或长或短,或好或坏,它都会在脑海中存在。总是在一些时间、一些地点不经意的想起,或是蓦然一笑或是独自没落,只源领悟生命的能力。毕竟有很多人,到死也参不透生命的真谛,我想我大致也是如此吧。

所以总是害怕别离,怕错过了就会是永久的错过。但想想我们还都年轻,以后的岁月里会有再度的重逢心中会有多多少少的安慰。但多愁善感的本性还是会让我莫名其妙的伤感一把,也许是太依恋一些人的缘故了吧。在社会中应该约会独立、坚强,我想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会被它把我的棱角磨平。也许变的社会化以后,就不会像现在一样患得患失了吧。但那个真实的我不会因此而消失,我想会一直存在直到我不存在为止。

如果真的有一天注定我的离去,我想我还是有点舍不得一些人-家人、兄弟姐妹和朋友。毕竟太多绚烂的记忆里都有你们馈赠于我的快乐,感谢我能有这么好的运气同你们相知相识,还可以偶尔的活在你们的世界里。真的足够的知足,所以我会始终保持着那份微笑,无论自己处于怎样的境遇。我热爱生命,我爱每一个爱我或者曾经爱过我的每一个人。

非诚勿扰2中有很多启迪人生的台词,其中孙红雷扮演的李香山给予我很多的感悟。他曾对生命发出这样的感慨:

“我将带着这些记忆

走过火葬场。

我没了

这些信息还存在。

随烟散播

和光同尘

作为来时相谢的依据

假如有来世的话。”

对于你们

我想我亦如此。